查询字段 检索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Vol. 33 Issue (4): 52-55  DOI:10.13216/j.cnki.upcjess.2017.04.0009
0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李捷, 李奋生. 朴门永续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3(4): 52-55. DOI: 10.13216/j.cnki.upcjess.2017.04.0009.
[复制中文]
LI Jie, LI Fensheng. Analysis on Thought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Permaculture[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 2017, 33(4): 52-55. DOI: 10.13216/j.cnki.upcjess.2017.04.0009.
[复制英文]

作者简介

李捷(1992—), 女, 江苏南京人, 成都理工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科技与文化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7-02-18
朴门永续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
李捷, 李奋生     
成都理工大学 法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摘要: 朴门永续是通过朴门理念的实践和朴门方法的运用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系列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合, 主要由朴门农业、朴门设计和朴门文化三个部分构成。朴门永续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为了保持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 朴门永续秉持着遵循自然、关爱地球, 绿色经济、伦理经济和公平分享、回馈盈余的核心理念。在朴门农业、朴门设计和朴门文化的理念目标和实践原则中也分别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关键词: 朴门永续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    
Analysis on Thought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Permaculture
LI Jie, LI Fensheng     
College of Law,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China
Abstract: Permaculture is a collection of a series of world views and methodology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Permaculture concep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ermaculture method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Permaculture agriculture, Permaculture design and Permaculture culture. Permacultur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re interrelated and mutually differen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Permaculture upholds the principles of natural, caring for the earth, the green economy, the ethical economy, the fairness of the economy and sharing earnings.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airness and commonality are also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principles of Permaculture agriculture, Permaculture design and Permaculture culture.
Key words: Perma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一、朴门永续的概念 (一) 朴门永续的含义

朴门永续, 又称Permaculture, 这个英文单词结合了永久持续的(permanent)与农业(agriculture)、文化(culture)这几个词的含义。尽管国际上目前并没有关于朴门永续的确切定义, 但各地的朴门实践者总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这一概念。澳大利亚的朴门农人倾向于将朴门永续看作是一门遵循永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科学。随着以朴门永续理念为背景的设计课程的兴起, 朴门永续的概念也逐渐地扩大到“永续生活设计”方面, 而一个能真正维持永续的生活系统, 必然需要涵盖各种社会面向, 所以朴门永续也要兼顾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多元的文化内涵, “朴门文化”的概念也由此应运而生。

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朴门永续的各种定义, 认为朴门永续是通过对朴门理念的实践和朴门方法的运用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学说。具体来说, 就是以实现人类与其他所有元素在生态系统内永续安居为目的, 指导人们从认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运行模式以及各生物元素与自然作用的相互关系入手, 效法自然的永续发展方式, 规划重建生命支撑系统的一系列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合。朴门永续既是一种与自然合作, 包含一系列重视和重识自然系统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人文理念, 又是一种向自然学习, 整合了气象学、生态学、土壤学、设计学、规划学等多个学科的生态设计方法。

(二) 朴门永续的分类

如今的朴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朴门农业、朴门设计和朴门文化。[1]朴门农业泛指人们通过对小区域内动植物固有性质的利用以及那些不断变迁但相对无害的能量的转换, 来达到生态系统的总产量和稳定性最高, 并尽量降低人的劳动付出、对自然的干扰和对环境的污染。[2]朴门设计泛指朴门理念指导下的整合性的设计系统和设计途径, 设计者们运用生态学、能源保育、景观设计及环境科学的知识, 将气候、土壤、水资源、动植物和人类需求交织连接在一个复杂的生产性小区内以创造永续的人类居所。而朴门文化的概念相较于朴门农业和朴门设计要更宽泛, 如今的朴门文化不仅是适用于农业生活、设计艺术上的可持续文化, 更是引导国际合作、助力区域协调的发展思路, 通过朴门文化的运用可以解决人们在农耕文明或是在都市文明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环境的矛盾。

二、朴门永续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 朴门永续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点

从时间上看,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与朴门永续概念的提出时间相近。20世纪50、60年代开始, 日渐恶化的环境危机引发了人们重新开始考虑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随后, 世界范围内展开了关于人们发展观念的争论。1972年, 罗马俱乐部发表著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报告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明确提出来。[3]1978年, 戴维洪葛兰和比尔莫里森合作出版《永续农业概论》一书, 共同开创了朴门永续设计的主张。

从定义和核心理念上来看, 可持续发展与朴门永续都象征着人类对生存与环境的认识的新境界, 也都反映了人们对自身生存进步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反思。两者的理论、概念最初都是由生态学范畴中引申而来的, 可持续发展所主张的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是立足于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综合考量的结果, 而朴门永续同样也强调认识自然系统的重要性, 其核心理念——通过人为的努力合作以实现人地协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荣,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内容。

(二) 朴门永续与可持续发展的不同点

尽管有相同的目标追求, 朴门永续也仍然有其不同于可持续发展的特色。

首先, 朴门所追求的永续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 通过分析系统内部各元素的特性与潜在关联, 将它们转为实际的应用以形成可供系统自行演替的能量循环。[4]人在这一过程中是与气候、水资源、动植物一样的元素存在, 没有任何优越特权, 也就是说, 朴门永续追求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满足当代人和后代的需要外, 还要满足系统内部一切要素的生存需求, 这一点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所没有重视的。

其次, 两者实践路径不同, 可持续发展理论更多是在国家这样的宏观层面上的讨论, 自从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参会国家的共识与承认后, 近几年可持续发展理论关注的焦点都是在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上。可以说,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是一种由世界到国家、再由国家到个人的由上而下的路径。而朴门永续的关注点大多是由自己家的庭院开始, 逐步向小区内的池塘等为代表的小规模集约系统进发, 最后上升到国家层面, 朴门运动宣扬的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实践路径。

最后, 两者作用形式不同, 今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论体系, 各学科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不同诠释为可持续发展学说注入了新的活力,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也在各个学科的实践过程中得到逐步完善, 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就像是一把解决一切问题的理论总钥匙, 任何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都可以由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解决, 但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实践却并不能由其理论直接提供。尽管与可持续发展一样, 朴门永续支撑理论学说也有很多, 但由于朴门理论的形成过程伴随着一系列朴门运动的开展, 且朴门的基石本身就是奠定在东方传统农业和澳洲原住民的生活实践基础上的, 所以朴门永续往往不仅能提供解决问题的钥匙, 更可以直接教会我们如何开锁, 用古话说就是知行合一。

一言以蔽之, 朴门永续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的交集关系, 实现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径有很多, 可以支撑的理论也有很多, 朴门永续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都是其中的一个选择。

三、朴门永续中体现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一) 朴门永续中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

1.遵循自然、关爱地球

朴门永续的第一个核心价值是遵循自然、关爱地球, 这蕴含了可持续发展对保持生态可持续性的要求。在朴门实践者看来, 过去的人们在向自然学习的过程中太过浮躁, 自以为掌握了一些自然规律后就企图征服自然。如今朴门永续提出重新向大自然学习的任务, 美丽又神秘的大自然有无限的奥秘等待人类去探索, 从观察生态系统入手, 认识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大自然里的各项元素, 了解它们彼此之间的运行规律并将它们适当地运用在人类社群的生活设计之中。如此坚持下去, 人类才能以自然为范本从中学习永续生存的智能, 和谐地整合人与土地, 通过环境系统内部各元素的交换、循环、反馈来持续地提供人类的基本需求。

2.绿色经济、伦理经济

朴门永续的第二个核心价值是绿色经济、伦理经济, 这蕴含了可持续发展对保持经济可持续性的要求。过去的经济系统大多建构在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上, 造成不可估量的污染后果。朴门永续的目标在于推翻这样的经济系统, 建造一个经济可行、生态合理的系统, 将经济放在与社会、生态、伦理相互依存的状态下。从个体的生物区开始实行绿色、伦理的经济结构, 个体的所有经济活动加入道德的考量, 当个体的力量融汇成社会的力量时, 让社会上的金钱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中如个人健康、环境质量、社会安全等领域流通循环。同时, 个体成为自己所在的生物区的管理者, 并由此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工作机会, 既满足我们基本的生存需求, 又滋养我们的情感追求。

3.公平分享、回馈盈余

朴门永续的第三个核心价值是公平分享、回馈盈余, 这蕴含了可持续发展对保持社会可持续性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要用经济发展的手段在环境资源的可承载范围内改善和提高全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努力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农民、搬运工、加工工人满足了我们的生存需求, 作为回馈, 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阳光、土壤、动植物满足了我们的生存需求, 作为回馈, 我们能为它们做什么?基于这样的思考, 朴门永续始终秉持着公平分享、回馈盈余的理念, 旨在确保地球上各种有限的资源, 都以公平而明智的方式被使用, 并分享多余以满足其他生物的需求。[5]

(二) 朴门永续中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1.朴门农业中体现的持续性原则

朴门农业就是要让人们摆脱对工业化农业的依赖, 达到完成持续喂养自己的目标。[6]它具有无污染、自循环两大特点。

所谓无污染,就是所有的朴门农场都不进行现代化的耕地、杀虫、除草、使用化肥等行为, 不因为这些现代化的农业措施给自然带来污染。过去的农业模式中, 年复一年的翻地破坏了土壤的结构, 运用化学产品除草除虫, 化学污染残留在土壤里不说, 还破坏了区域内动植物、微生物的能量循环。不进行耕地, 土壤中的生态结构系统就可以持续稳定地作为生态系统的一环而发挥作用。放任野草自然生长, 草用竞争养分的方式来促进作物的生长, 让各种作物杂乱无章地种植以吸引不同种类的虫子之间彼此竞争和抑制, 最后在一个无害于人类的规模上达到平衡共存。更广泛地使用农家肥和自然肥, 将野草、秸秆、落叶等自然生长的植物覆盖在地表, 待其自然腐烂后, 营养物质就自行渗入土壤做肥料。这样“返璞归真”的农业方式既是对生态系统内部各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合理利用, 又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再生产能力, 使非再生性资源不至过度消耗并能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

所谓自循环,就是生态系统中一个元素的需求可以由另一个元素的产出来满足, 一个元素所需要的输入是由系统内其他元素产出的, 朴门农业帮助人类利用不断变迁但相对无害的自然能量获取永续生存的能力。在一个朴门农场中, 可以划分为水塘生态系统、园林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三个基本层次的循环, 人们可以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活方式, 在生态系统能承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让一切自然能量在生活区域内流通而不是耗散既是朴门农业的成功秘诀, 也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性的最好表现形式。

2.朴门设计中蕴含的公平性原则

朴门设计认可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事物的内在价值, 尊重并努力发掘自然系统中每个元素的存在价值和表现特征, 从中找寻各种可仿效的生态关系, 在设计时合理选择和配置每个元素, 促使其尽可能地发挥多种作用, 通过将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有用的关系运用在设计中, 最终建构人类和自然环境和平共生的平衡点。

朴门设计的主要原则是建立联系, 公平对待。首先用设计将各个元素相互联系起来, 并不是简单地呈现个别元素, 而是要将这些元素配合起来同时应用于一个系统中。人类近百年来追求科技进步的过程, 也是与自然逐步脱节的过程, 我们以一棵樱桃树为例, 在没有农药和化肥的情况下, 樱桃树会自己拼命生长根部, 并且昆虫、杂草、细菌会让泥土温度上升, 肥沃起来。然而现在是人们拼命使用化肥, 让樱桃树不需要自然的滋养就可以成熟, 正是这些化学产品让樱桃树与昆虫、杂草、细菌抽离开, 最后导致土地贫瘠, 樱桃树也就只能默默地靠来自于人类的食物和药品存活。朴门设计通过重拾人与人、人与自然甚至其他生物与自然之间精致又复杂的连结性, 将所有的元素都联系结合在一个系统上, 形成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环境。

所谓公平对待, 是不把任何人和任何生物排除在发展之外, 每个人都有权利为自己的发展发声, 发达国家的人民想要绿水青山, 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也想要蓝天白云; 每个生命体都有权利为自己的存在发声, 绝不允许任何个人或国家掠夺别人或别的生物的环境资源。为了实现这样的公平发展, 朴门设计尝试整合自然、生物等各个元素以建造满足生命所有形式的模式, 给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一种可以持续的、安全的发展方式。然而公平既不是绝对的, 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朴门设计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过程, 一个成功的朴门设计可以吸收先进的经验, 并在实践摸索中改进。

3.朴门文化体现的共同性原则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要求, 地方性的主张和行动要服从于全球的整体协调, 全球性的决策和行动要尊重地方的文化特色, 所以朴门文化的目标是通过因地制宜的生态规划法等将当地的传统文化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改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面貌和经济模式, 并运用朴门永续的内涵, 发展并壮大朴门永续在全球的影响力, 提高进一步解决发展问题的能力。

朴门文化的实践原则是寻求合作与分享价值。朴门文化既寻求人与自然间的合作, 也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与扶持。其实, 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实现是很仰赖社会关系和国际格局的, 但以都市文化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可能已经习惯了“各人自扫门前雪, 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 都市的生活型态集中, 人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公寓住所内, 与大的文化环境几乎没有关联。而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大多保留着“五家为邻, 五邻为里, 邻里相恤”的温暖, 农村生活型态分散, 人的活动范围广阔, 空旷开放的田野有助于让大家尽情讨论有关议题。朴门文化推崇这样的睦邻友好的合作状态, 鼓励所有的实践者通力合作, 以包容、接纳、学习的态度为整个生态的可持续服务。

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特色, 现代文明也有自己的价值, 朴门文化所崇尚的不是一味地倒退发展, 也不鼓励抛弃一切现代工具或摈弃全部的科学技术。比如:在肥力已经退化的土壤中施用化肥来种植绿肥可以积累生物肥力, 或是为了创造长期的、可持续的生物系统和耐用的基础物理设施, 谨慎而适当地使用非生物资源。目前世界上, 南北差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经济落后的国家缺少这些有价值的经验和技术。朴门文化通过全世界朴门爱好者的实践, 将更多有价值的科学技术带往那些贫穷落后的国家, 除了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外, 也深深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

作为一个还在不断发展壮大的理论学说, 朴门永续主张通过认识自然、仿造自然设计、分享文化价值等手段建构一个有益于所有自然元素的可持续发展系统, 为了保持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 朴门永续始终秉持遵循自然、关爱地球, 绿色经济、伦理经济和公平分享、回馈盈余的核心理念, 在朴门农业、朴门设计和朴门文化的实践中也分别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当然, 一般的朴门运动通常不会将这三者分离开来, 农业需要设计, 设计又涵盖文化, 三者交叉应运而生, 共同再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本质。

参考文献
[1]
黄贝琪. 朴门永续理念对设计的影响[J]. 城市建筑, 2014(2): 3-5.
[2]
Bill Mollison, Reny Mia Slay. Introduction Permaculture[M]. Tasmania: Tagari Publications, 1994: 15-16.
[3]
王万山. 生态经济理论与生态经济发展走势探讨[J]. 生态经济, 2001(5): 14-16. DOI:10.3969/j.issn.1671-4407.2001.05.005
[4]
齐玉芳. 都市农业型社区建设——农业布局、实施方法与设计初探[D]. 天津: 天津大学, 201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D323250
[5]
比尔·莫里森. 永续农业概论[M]. 李晓明, 李萍萍, 译. 镇江: 江苏大学出版社, 2014: 21.
[6]
李萍萍. 一种生态伦理替代学说——永续农业及其设计中的生态思想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3): 71-78. DOI:10.3969/j.issn.1671-1165.2015.0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