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字段 检索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Vol. 33 Issue (5): 87-91  DOI:10.13216/j.cnki.upcjess.2017.05.0016
0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王庆忠, 张荣华. 孔子“仁学”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3(5): 87-91. DOI: 10.13216/j.cnki.upcjess.2017.05.0016.
[复制中文]
WANG Qingzhong, ZHANG Ronghua. The Enlightenment of Confucius' "Benevolence" Education Thought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 2017, 33(5): 87-91. DOI: 10.13216/j.cnki.upcjess.2017.05.0016.
[复制英文]

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改革项目(JY-B201644)

作者简介

王庆忠(1982—), 男, 山东郯城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博士,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
张荣华(1961—), 男, 江苏泰兴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7-03-16
孔子“仁学”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王庆忠, 张荣华     
中国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80
摘要: 孔子“仁学”教育思想以“仁”为核心理念, 它的实质是由“自我”走向“大我”, 即不断由自我走向他人和社会, 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在实践上表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依次展开和提升的过程。“仁学”教育思想具体表现为:以“六书”为教育内容; 以培养君子为教育目标; 以学而优则仕为教学出路。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孔子的“仁学”教育思想中得到启示与借鉴, 要加强学生的道德理想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 以便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关键词: 孔子    仁学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The Enlightenment of Confucius' "Benevolence" Education Thought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WANG Qingzhong, ZHANG Ronghua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Abstract: "Benevolence" is the core concept of Confucius' "benevolence" education thought. Its essence is the "self" to "I", which is changing from the self to others and the society, and to realize self value in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ety. In practice, it manifests as "self", "family", "rule of law" and "the world" in order to start the process of ascension. For specific performance, its educational content is "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ts education goal is cultivating the gentleman, and entering politics is the way out.Chinese universities can get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rom Confucius' "benevolence" education though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moral education, the core value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planning education in order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life.
Key words: Confucius    benevolence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6年12月7日,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 总书记的讲话是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01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为了更好地理解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有必要从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学还有很大的影响。为此, 本文从孔子的“仁学”教育思想出发, 系统地分析其“仁学”教育思想的内涵和实践, 从中总结出对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经验, 以期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一、“仁”与“仁学”的释义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也是其最为重要的概念。而“仁学”思想则是“仁”这一概念的系统性阐释。“仁”既有内在的价值追求, 也有实实在在的实践形式。“仁”的实现过程是以“修己”为同心圆逐步向外扩展和提高的。“仁”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概念, 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是围绕“仁”来展开论述的。

(一) “仁”的释义

目前, 研究孔子“仁学”思想最为可靠的文献是《论语》。“仁”字在今本《论语》中出现过110次, 多体现在孔子和其弟子的对话中。在《论语》中, 有多位弟子向孔子问过“仁”的含义, 而孔子的回答不尽相同。孔子给出的答案中, “仁”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第一是“克己复礼”, 第二是“爱人”。[1] “爱人”首先是一种情感, 这种情感存于内心, 并且, 这种情感的表达必须合于礼的规定。因此, 孔子主要是从情感与秩序的统一来理解“仁”。那么, “仁”究竟为何物?有学者认为:“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 ‘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一个人能否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 主要取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 而不是决定于他人的影响。”[2]也有学者认为“仁”就是一切美好的东西。“孔子的‘仁’, 可以说是他认定的善与美的总称, 一切美好的东西, 特别是精神上的诸种美德, 都可称之为‘仁’。”[3]145还有学者认为:“仁是一种情感, 它涉及到某种关系, 它关联着一种秩序, 它指向着某一对象。”[4]由此可见, “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称。在孔子的思想中, 他强调“仁”作为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的属性。“弟子, 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5]“仁”不是自然人欲, 也不是克制或消灭这“人欲”的“天理”, 而是约束自己, 使一切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制, 从而产生人性情感。[6]342-343在孔子眼里, 道德永远居于首位, 知识只能次之。所以, “仁”的道德属性是一个人成长和人格构建的基础。

(二) “仁学”的释义

孔子之前, “仁”这个概念早已有之, 但还没有成体系。孔子是第一位系统阐释“仁”并把它作为“一以贯之”的思想核心的人。“孔子的仁学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融人伦、道德、政治为一体, 撮己、人、家、国为一贯。”[3]150因此, 所谓“仁学”思想就是关于“仁”的学问的系统性阐释, 具体的内涵有“克己”“孝悌”“爱人”“复礼”。首先, “克己”是一种美德, 也是达到美德的必由之路。“克己”的具体路径有:“修己”“自戒”“自省”“慎言”“慎行”“无争”。其次, “孝悌”是“仁”的核心, 是实现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在孔子看来, “孝悌”不仅仅只是伦理要求, 而且是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方式。孔子是第一位把“孝悌”上升到政治层面来看的人。曾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直接参与政治?孔子说要用孝悌的道理影响政治。因为伦常即政治, 而伦常又具有崇高的本体性质, 情与理, 宗教、伦理与政治混而不分, 便根深蒂固了。[6]80用孝悌的道理教育培养一批人, 通过他们把它用于齐家治国, 这也就是为政了。这样就打通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 使个体人转变为社会人。再者, “爱人”是“仁”的实质, 即不断地突破狭隘的自我, 由自我走向他人、走向社会。最后, “复礼”是“仁”的最终目的, 是检验“仁”和约束“仁”的客观标准。因此, “复礼”是人们的品德和行为的最后规范, 也是当时社会能够保持正常运转的一个精神纽带。所以, 孔子的“仁学”思想就是强调个体人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最终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 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 “仁”的实现

“仁”的实现可分为四个层次, 即“修、齐、治、平”,这是由“仁”的内在张力决定的。“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 它具有充分的统摄性和综合性。它贯穿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中, 像根线把它们彼此串联起来。为人处世和入仕为官必须心怀“仁”的精神。在儒家学说中, 家、国是同构的, 家是国, 国也是家。“修身”既是提高自身道德的内在要求, 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开始和基础。但是, 儒家的道德修养并不止步于满足自身道德的提高, 而是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修身”的人格参照是君子和圣人。鉴于圣人世间罕有人能及其, 君子则成为大家普遍追求和学习的楷模。“修身”始于“孝悌”。从“孝悌”出发培养自己的仁德成为君子, 在家才能“齐家”, 出外为官才能辅助君主“治国, 平天下”。因此, “修身”在“仁”的实现中处于基础地位。“修身”的目的是要成为君子, 而君子是“仁”实现的“物的载体”。“修身”和“齐家”是未入仕的君子的起码要求,“治国”是君子入仕为官、辅助君王的要求,“平天下”则是儒家的政治理想。所以, “仁”的实现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像涟漪般由内而外逐渐扩展开来。它要求首先要完善个人, 在此基础上才能突破个人, 并以个人所具有的品格和魅力管理家庭、治理社会、平定天下, 这一切都必须有充满仁爱精神的君子来承担和推动。

二、“仁学”思想的教育实践

孔子一生都在践行一个教育家的职责, 他开创私学,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为了实现他的“仁学”教育思想, 他以“六书”为教育内容, 以培养君子为教育目标, 以学而优则仕为教学出路。他的教育实践立足“仁”, 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教育学生, 但是又突破了刻板的道德教育模式, 把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 力争做到使弟子全面发展。

(一) 以“六书”为内容的教育实践

孔子的“仁学”教育以“六书”为内容。然而, 目前学界时常混淆“六书”与“六艺”的概念。其实, “六书”和“六艺”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据有关学者研究:“古代既无《乐经》, 而‘六艺’之名却屡见迭出于《史》《汉》等古籍, 成为汉人的习惯用语, 可见这个‘六艺’绝非‘六部儒家经典’, 而是孔子教授弟子、后代儒家递相传习的六种技艺、六门课程。”[7]“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 “六书”进行的是知识文化教育, 整体上是为了塑造弟子“仁学”的价值观。“六艺”进行的是“技能”实践教育, 辅助“六书”进行教育实践。“六艺”与“六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说“六书”提供了“仁学”的思想核心, 那么“六艺”则是践行这一核心。游于艺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属不同范畴, 是人生的另一方面。[8]111因为, 孔子更看重的是每一种“艺”的内涵。例如, 射和御。关于射, 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 下而饮。”[6]93关于御, 据《论语》记载:“升车, 必正立, 执绥。”[6]312因此, 孔子的“仁学”教育既有理论教学又有“技能”实践教育, 而且“技能”教育的程序要符合“仁”的规范。依托于“六书”和“六艺”的“仁学”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在“仁”的道德规范中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二) 以培养君子为主的教学目标

“仁学”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君子则是他所想要达成的人格追求。孔子的一切教学活动应该说都是为了培养内心充满“仁爱”精神的君子。君子在孔子眼中不仅是个人修养所追求的人格目标, 更是担当起入仕济世的政治人才。所以, 对君子的要求, 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仁”, 另一个是“礼”。[8]93那么成为君子式的政治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呢?首先, 成为君子必须是多才多艺。子曰:“君子不器。”[6]69意思是君子不应像个器皿一样, 只有一种用途。言下之意, 成为君子必须是多才多艺。其次, 君子的使命是“谋道”而不是“谋食”。并且, 孔子也指明了为什么不“谋食”的原因。因此, 当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的学问时便遭到了孔子的严厉批评。君子的本职工作就是“谋道”,至于“谋食”则是百姓的工作了。再者, 就是君子的为政艺术。君子的为政艺术在孔子看来:第一, 在为人处世方面君子要行动多于言语, 说到做到。第二, 君子秉政要坚持“为政以德”的原则。孔子认为只要“为政以德”, 百姓就会像众星拱月般团结在自己身边。另外, 孔子认为为政的艺术在于坚持中庸的原则。最后, 孔子认为君子要有正确的“义利观”。只有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入仕时才会坚守内心的信仰, 才能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诱惑。当然, 君子并非不爱财, 只要是通过符合道德、法律的手段获得的财富, 那就是可以允许的。孔子自己也坦白如果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财富, 即便是“执鞭之士”亦为之。

(三) 学而优则仕的教学出路

入仕是学习的出路, 寄寓着孔子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孔子的“仁学”教育将入仕作为实现“仁”的一种主要途径。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孔子经常与弟子们讨论国家大事和如何为政的问题。有一次, 孔子问他的弟子有什么志向, 众弟子的回答出奇的一致,都是想入仕为官, 只不过可能因个人能力或者比较谦虚, 能治理好的国家大小不同罢了。学习是为入仕做准备。《论语》中孔子有过“先进”与“后进”的论述。所谓的“先进”与“后进”就是入仕是依据“血而优则仕”还是“学而优则仕”的问题。按照孔子的想法是“后进”优于“先进”, 入仕的标准最好是“学而优则仕”。因此, 在入仕的标准上, 孔子实现了由以往的“血而优则仕”转变到“学而优则仕”。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突破了公职由“世族门第”垄断的局限。在教育上, 孔子突破了官方办学,开启了私人办学, 为文化下移作出了巨大贡献。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想入仕为官,实现他的“德治”政治主张, 奈何他时运不济, 没有遇到政治上的“伯乐”。虽然孔子在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时屡遭挫折, 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回到鲁国后, 孔子积极开办私学,实行“仁学”教育, 目的就是培养君子式的政治人才, 入仕济世。因此, 入仕是为了辅佐君王实现儒家的王道之治, 使无序的社会重新回归“礼乐征伐自天子出”[6]486的天下有道的社会, 而不是现在许多人所理解的入仕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三、“仁学”教育思想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仁学”教育思想把立德树人和培养君子作为教学的中心工作, 重视学生的理想道德教育, 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根据学生的秉性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通过学习孔子的“仁学”教育思想, 并结合当今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 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 要注重大学生的道德理想教育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当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理想道德最主要的途径。大学生的理想道德教育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儒家的道德文化以“仁”作为最核心的价值规范, 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道, 诠释人们生存和生活的意义。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孔子的“仁学”教育恰好能满足这一需求, 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提供思路借鉴。孔子的“仁学”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培养君子作为教学的中心工作,使弟子逐步由“修身”向“齐家”“治国”“平天下”迈进。君子型人格实现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 使道德主体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实现人生价值。在德与才的选择上, 以德为先, 德才兼备。

在新时期, 高校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所以现阶段的道德理想教育明显不同于封建时代的道德理想教育。但是从教育学方法论上来讲, 对人的教育首先要进行道德理想教育, 以使其在社会化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然后才能学习各种专业技术知识。如果缺失了理想道德教育, 那么我们培养的人才要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要么是不知关心社会发展的庸才。加强大学生的理想道德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第一位。德是首要, 是方向, 一个人只有明德守德, 其才方能用得其所。有了德与才, 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才能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在现阶段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要以诚信建设为重点,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把道德这个主线贯穿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各个方面。注重理想教育就是要让当今的大学生自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并为实现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同时要加强“中国梦”的教育, “中国梦”既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 也是每个公民自觉追求的梦, 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大学生作为“国之栋梁, 天之骄子”, 必须把自身理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当前中国对大学生的道德理想教育还不够, 很多人还认为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是中小学的事情, 其实在大学当中更有必要进行理想教育。因为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渐趋成熟, 接触的外界东西也越来越多, 很多消极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对他们造成影响。[9]例如, 大学生中间存在的攀比之风、懒散之风、炫耀之风等都侵蚀着他们的思想。只有对其进行道德理想教育, 才能让他们看到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潮, 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

(二) 要注重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孔子对其学生进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仁”, 只要弟子能够做到“仁”, 那么他们就摆脱了生命体意义上的自我, 而达到社会层面的自我, 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现在的大学生是青年中最有思想、最有文化的群体, 他们能否心系国家、关心社会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并且他们正处于关键的人生转折期、重要的塑造期, 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他们的头脑, 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期, 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0]因此, 大学生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当前文化多元化的传播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困难和挑战。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 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沿阵地。因此, 高校要用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让他们接受、认同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 才能抵御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主流地位,才能帮助广大大学生明辨是非、坚定信仰, 在将来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学会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抛弃传统、丢掉根本, 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11]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使之成为大学生内在的道德自觉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 要注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孔子在对弟子进行教育时, 还为弟子的将来进行了规划, 但是这种规划并不是单从弟子个人利益出发, 而是要求弟子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利益, 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为了实现“平天下”的君子目标, 个人首先要“修身”,而后要“齐家”,然后才能“治国”, 最后达到“平天下”。可见, 孔子要求弟子首先要完善自己, 在完善自己的基础上, 不断把自己的理想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在社会需求中规划自己,进而实现个人的价值。中国高等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因此要求大学生必须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高等学校也应该开设相应的课程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指导, 学生的职业规划应该适合自己的兴趣发展, 同时也应该兼顾社会的需要, 把个人的喜好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使其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然而, 现阶段中国许多大学生怀有“先就业, 后择业”的想法,其实, 这是没有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的表现,其往往导致大学生盲目就业, 频繁跳槽, 给个人和企业都带来了负面影响。鉴于此, 高校应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实现合理择业。

同时, “大学生职业理想不仅仅关乎自身的前途和发展, 还关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只有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获得真正的职业成功和生涯规划的实现”[12]。当前, 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个人的职业理想只有与国家、民族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才能找到理想扎根的沃土,个人的发展只有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 大学生应自觉地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当前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自觉地承担起历史使命。只有这样,个人职业规划才有意义, 才能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四、结语

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 其有积极合理的成分, 也有落后愚昧的部分。我们应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在扬弃的基础上吸纳其积极的部分融入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仁”是其最为核心、最为积极的概念。“仁学”思想则是这一理念的系统性表达, 也是孔子“仁”概念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演绎。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 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中心, 注重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以培养君子型人格作为教学目标, 以入仕作为教学出路,把握住了教学的本质在立德树人, 教学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培育和提供人才, 而培养人才的关键是思想教育。当前, 中国高校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双一流”建设是每一所高校奋斗的方向, 而“双一流”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求人才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能够全面发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学会“返本开新”, 从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 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学生才能接受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172.
[2]
曹德本. 中国政治思想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6.
[3]
刘泽华.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先秦卷[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4]
王博. 中国儒学通史:先秦卷[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71.
[5]
论语[M].张燕婴, 译.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4.
[6]
李泽厚. 论语今读[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7]
邓安生. 论"六艺"与"六经"[J]. 南开学报, 2000(2): 5.
[8]
钱逊. 论语讲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9]
徐光辉. 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 109-110.
[10]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 2014-5-5(1).
[11]
习近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164.
[12]
李清贤, 曲绍卫, 马世洪.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中国梦之实现[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9):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