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字段 检索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Vol. 35 Issue (5): 89-93  DOI:10.13216/j.cnki.upcjess.2019.05.0014
0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江润洁, 陈欣怡. 隐性叙事视域下《傲慢与偏见》中的阶级观建构研究[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5(5): 89-93. DOI: 10.13216/j.cnki.upcjess.2019.05.0014.
[复制中文]
JIANG Runjie, CHEN Xinyi. Class Construction in Pride and Prejud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vert Progression[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 2019, 35(5): 89-93. DOI: 10.13216/j.cnki.upcjess.2019.05.0014.
[复制英文]

作者简介

江润洁(1979—), 女, 山东淄博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研究、中西文学文化比较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8-01-02
隐性叙事视域下《傲慢与偏见》中的阶级观建构研究
江润洁, 陈欣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摘要: 申丹教授在她的隐性叙事理论研究中提出:在许多叙事作品中, 情节发展背后实际上存在一个隐性进程。隐性叙事进程作为情节发展背后的暗流, 旨在表达与显性情节互补或相反的主题。这些主题互相制衡, 相辅相成, 从而使文学作品更具戏剧性, 创造出不同以往的审美价值。以隐性叙事理论为指导, 重新分析研究《傲慢与偏见》这部经典文学作品,发现小说表层情节叙事背后还存在着另外一股叙事暗流, 即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对上层阶级的态度并非静态不变的, 而是随情节发展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从小说开端的淡然和戏谑, 发展到小说中部的期待与认同,再至后半部与结尾对上层贵族阶级的融入和同化,这也体现了作者本人阶级观的动态变化和两面性。
关键词: 隐性进程    《傲慢与偏见》    动态阶级观    重评    
Class Construction in Pride and Prejud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vert Progression
JIANG Runjie, CHEN Xinyi     
College of Art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ast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vert Progression Theory proposed by Shen Dan, the present study finds that there is a narrative undercurrent behind the narrative plot in the classic novel of Pride and Prejudice. The protagonist Elizabeth's attitude towards the upper class is not static, but changes with the progression of the plot from the irony and indifference in the very beginning to the expectation and recognition in the middle, and finally to the compliance and assimilation in the end. It also shows the dynamic nature and dual character of the author's class viewpoint.
Key words: covert progression    Pride and Prejudice    dynamic class viewpoint    reappraisal    

《傲慢与偏见》是18世纪女性作家简·奥斯丁(以下简称奥斯丁)的代表作。自出版以来, 这部小说一直受到海内外读者的喜爱, 关于此作品的解读也层出不穷。作者奥斯丁身处一个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 特殊的历史背景也赋予了其作品一定的复杂度。有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现实主义代表作, 需要多关注内容, 并将内容与其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伦理和文化层面相联系。[1]也有人认为奥斯丁通过对18世纪婚姻的叙事, 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 并批判了女性不平等的生存境况。[2]甚至有学者认为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及其阶级观都有双面性。[3]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叙事策略上, 奥斯丁采取了显性的叙述者和隐性的叙事声音以满足社会对女性作家的强制性要求。[4]有学者评论, 作者在叙事策略上, 间接叙事技巧尤其是动态三维视角广泛应用。[5]事实上, 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所采用的艺术技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作者的意识形态和立场。

在过去的20年里, 在西方叙事学研究中, 叙事过程的研究已经成为研究前沿。[6]多数学者更关注单一的叙事运动, 即文本本身的叙事、情节的发展。然而,在很多作品中,却存在双重动态叙事,即在表层的情节发展叙事背后总有一股潜在的暗流,呈现出与表层叙事不同或相反的主题,对情节发展起到补充抑或是颠覆的作用。近年来,申丹教授在她的隐性叙事理论研究中提出, 在许多叙事作品中,情节发展背后实际上存在一个隐性进程, 隐性叙事进程作为情节发展背后的暗流,旨在表达与显性情节互补或相反的主题, 这些主题互相制衡,相辅相成,从而使文学作品更具戏剧性,创造出不同以往的审美价值。[7]47基于申丹教授的隐性叙事理论, 本文重新审读了《傲慢与偏见》这部经典文学作品, 对此小说的开篇、中部和结尾的阶级书写建构进行了独到的分析解读, 从而对简·奥斯丁的阶级观建构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全面仔细考察文本, 我们则会发现, 小说表层情节叙事背后还存在着另外一股叙事暗流。《傲慢与偏见》描写的是出身乡绅阶层的伊丽莎白和出身贵族阶层的达西之间,从相互误解到误会消除、互相欣赏以至互相爱慕, 最终成就了一桩跨阶级的幸福婚姻的故事。从小说表层情节来看, 作者看似着重刻画了男主人公达西的傲慢及其对中下层阶级的偏见, 但在隐性叙事潜流中却表现了身处上层贵族阶级的达西的个人魅力和优秀道德品质。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乡绅阶级, 表层叙事中貌似对上层贵族阶级的傲慢态度和行为深感厌恶, 对下层阶级趋炎附势的做法也嗤之以鼻。但在隐性叙事潜流中,刻画了伊丽莎白阶级观的变化与对上流社会的复杂心态,即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对上层阶级的姿态并非是静态不变的, 而是在隐性情节叙事中, 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甚至在小说后半部与结尾出现了对上层阶级的好感和认同。这也体现了作者本人阶级观的动态变化和两面性。

一、小说开头的隐性进程

小说在开始部分便出现了与表层情节相反的隐性进程。作为上层贵族阶级的达西在舞会上的傲慢引起了伊丽莎白母亲班纳特太太的极度不满, 文中多次以最讨厌、最可恶、不值得、不可容忍、厌恶透顶等词语来描述班纳特太太对达西的态度, 而这貌似吻合了读者对作者阶级观建构的期待。而在隐性潜流中, 作者却借伊丽莎白之口表达了比较温和、淡然的阶级态度和反应。

小说第3章, 在舞会上, 当宾利与伊丽莎白的姐姐跳完舞后, 看到达西孤傲地站在一边, 便要给达西介绍伊丽莎白,达西却说:

“你说的是哪一位?”他转过身来, 朝着伊丽莎白望了一会儿, 等她也看见了他, 他才收回自己的目光, 冷冷的说:“她还可以, 但还没有漂亮到打动我的心, 眼前我可没有兴趣去抬举那些受到别人冷眼看待的小姐。你还是回到你的舞伴身边去欣赏她的笑脸吧, 犯不着把时间浪费在我的身上。”[8]11

这是达西的傲慢对伊丽莎白的第一次冒犯, 有评论家认为, 小说情节从这里开始, 伊丽莎白也因达西的傲慢无礼从此对他心生厌恶。而文中对伊丽莎白偷听到两人对话后的反应描述如下:

伊丽莎白依旧坐在那里,对达西先生委实没甚好感。不过她却蛮有兴致地把这段偷听到的话去讲给她的朋友听,因为她的个性活泼调皮,遇到任何可笑的事情都会感到兴趣。[8]12

对于达西在舞会上的出言不逊, 伊丽莎白的反应却是饶有兴致地讲给朋友听, 仅仅认为是可笑的, 似乎并未心生厌恶, 当然这与文中所描述的她活泼的个性有关, 但也表现出, 主人公一开始并未对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的讽刺和傲慢有过度的反感和厌恶, 而是以一种调侃、淡然的语气一带而过。从伊丽莎白“虽然对达西没甚好感,但也依旧坐在那里”中也可看出, 她对于没有得到达西的欢心并非满不在乎, 而“依旧坐着”或许也说明, 她只是没有过度热情, 但对出身于上层贵族阶级的男主人公也是心生期待的。

在下面的故事情节叙事中, 表层情节中班纳特太太的反应与隐性进程中伊丽莎白的态度也形成了进一步的对照。接下来, 班纳特太太两次提到了伊丽莎白在这次舞会上的尴尬遭遇。第一次是班纳特太太回到家中对班纳特先生的抱怨:

“不过我可以告诉你, ”她补充道, “丽萃不中他的意, 这对丽萃并没有什么可惜, 因为他是个最讨厌、最可恶的人不值得去奉承他。那么高傲, 那么自大, 叫人不可容忍!他一会儿走到这里, 一会儿走到那里, 把自己看得那么了不起!还要嫌人家不够漂亮, 配不上跟他跳舞呢!要是你在场的话, 你就可以好好地教训他一顿。我厌恶透了那个人。”[8]14

第二次是班纳特家与邻居卢卡斯家在谈论麦里屯舞会时, 夏洛特提起达西冒犯伊丽莎白一事, 班纳特太太回应道,“我请求你别叫丽萃想起了他这种无礼的举动又生起气来; 他是那么讨厌的一个人, 被他看上了才叫倒霉呢”[8]20。这两次伊丽莎白都没有任何回应。

在一番讨论过后, 班纳特太太说“丽萃, 如果我是你, 下次我绝不跟他跳舞”, 此时伊丽莎白终于回答了一句“妈妈, 我相信我可以万无一失地向你保证, 我永不跟他跳舞”。倘若从女主人公的内心角度出发, 在班纳特太太先后两次在其他人面前提起自己舞会被拒一事时之所以选择沉默, 可能会出自以下两种原因:第一, 伊丽莎白根本毫不在乎此事; 第二, 伊丽莎白对母亲三番两次在他人面前提及此事感到尴尬, 下意识地选择逃避。而从我们对之前伊丽莎白反应的分析来看, 显然并非前者。由此可见, 伊丽莎白对于母亲将自己舞会遭拒一事当作与别人的谈资实则是有些反感的, 因此她之后以一句“保证不和他跳舞”来回应班纳特太太, 也是意在结束这个话题。

那么, 伊丽莎白是否如表面情节中那样因达西的傲慢无礼而对其产生了愤怒, 从而采取回避态度?在卢卡斯小姐与伊丽莎白的对话及其妹妹曼丽与卢家小哥的评论中, 可见隐性进程中的这股叙事潜流, 即伊丽莎白的阶级观及其态度。

“他虽然骄傲, ”卢卡斯小姐说, “可不象一般人的骄傲那样使我生气, 因为他有理由骄傲。这么优秀的一个青年, 门第好, 又有钱, 样样都比人家强, 也难怪他要自以为了不起, 照我的说法, 他有权利骄傲。”

“这倒是真话, ”伊丽莎白回答道, “要是他没有触犯我的骄傲, 我也很容易原谅他的骄傲。”[8]22

“我以为骄傲是一般人的通病, ”曼丽说……“从我所读过的许多书看来, 我相信那的确是非常普遍的一种通病, 人性特别容易趋向于这方面, 简直谁都不免因为自己具有了某种品质而自命不凡。虚荣与骄傲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 尽管字面上常常当作同义词用, 一个人可以骄傲而不虚荣。骄傲多半不外乎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估价, 虚荣却牵涉到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卢家一个小哥儿(他是跟他姐姐们一起来的)忽然说道:“要是我也像达西先生那么有钱, 我真不知道会骄傲到什么地步呢。我要养一群猎狗, 还要每天喝一瓶酒。”[8]22

由此可见, 伊丽莎白赞同卢卡斯的观点, 并认为十分正确, 达西“有权利骄傲”。而其妹妹曼丽也认为骄傲不同于自负, 是一般人的通病。因此, 贵族阶级达西的行为是能得到大家理解和原谅的。而卢家小哥的评论则更能够使读者对达西的行为言语产生同理心, 从而认为骄傲是正常人性所在, 上层贵族阶级是有权利骄傲的。所有的评论与描述都在隐性地传达着一种态度和观点:上层贵族阶级并未如班纳特太太嘴里说的那么可憎, 那么无法容忍。

虽然达西的傲慢确实令伊丽莎白产生了些许不快, 但在她眼中, 达西的傲慢是有理由、有资格、可以宽恕的。因此, 经过男女主人公第一次冲突的舞会事件之后, 伊丽莎白并未对达西产生反感之情, 仅是因为未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身为贵族阶级的达西先生的青睐而有所介怀。

二、小说中部的隐性进程

再来看小说的中部, 表层情节已发展至男主人公的傲慢与女主人公的第二次冲突。达西先生在向伊丽莎白求婚时, 作者将达西作为贵族阶级的傲慢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说得很动听, 除了倾诉爱情以外, 又把其他种种感想也源源本本说出来了。他一方面千言万语地表示深情密意, 但是另一方面却又说了许许多多傲慢无礼的话。他觉得她出身低微, 觉得自己是迁就她, 而且家庭方面的种种障碍, 往往会使他的见解和他的心愿不能相容并存——他这样热烈地倾诉, 虽然显得他这次举动的慎重, 却未必能使他的求婚受到欢迎。[8]218

面对这样的一番求婚, 伊丽莎白虽深感震惊, 但也断然拒绝了他, 并细数了达西的三大罪状, 而这三大罪状全部都指向了一个关键词——阶级差距。

首先, 达西作为贵族, 指责出身乡绅阶级的伊丽莎白出身卑微, 认为求婚是自己屈尊俯就; 其次, 达西拆散自己的姐姐简和其好友宾利的婚事; 最后, 达西剥夺管家儿子维克姆应得的财产。他对地位与身份的态度,令伊丽莎白意识到她与达西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简作为伊丽莎白的姐姐,丧失了爱情并失去了嫁入豪门的机会; 而维克姆, 伊丽莎白喜欢的人, 则失去了稳定的职位和一笔不菲的财产。在这两件事上, 达西的所作所为让伊丽莎白误认为他不认同下层阶级与上层阶级的融合, 因此对自己的求婚也绝非真情实意。

然而, 在本章的末尾有一段描述耐人寻味:

隔了一忽儿, 伊丽莎白就听到他打开大门走了。她心里纷乱无比。她不知道如何撑住自己, 她非常软弱无力, 便坐在那儿哭了半个钟头。她回想到刚才的一幕, 越想越觉得奇怪。达西先生竟会向她求婚, 他竟会爱上她好几个月了……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一个人能在不知不觉中博得别人这样热烈的爱慕, 也足够自慰了。[8]22

此段话展现出全文重要的隐性潜流:伊丽莎白对未能进入上层阶级而感到失落,并因达西对自己表达爱慕之情而感到欣喜、自慰甚至说是受宠若惊。从全文来看, 伊丽莎白可以说是一位相当理性的女性。她起初对上层贵族达西的态度就是隐忍和淡然的, 或许事实上, 伊丽莎白内心向往为上层贵族阶级所接受, 而在未知真相的前提下, 她所感知到的达西对下层阶级的态度, 让自己认识到:即便答应了达西的求婚, 只要他对下层阶级的蔑视存在, 自己的婚姻终究是无法幸福的。因此, 在此部分表层情节叙事中, 伊丽莎白决绝地表达了对以达西为代表的上层阶级傲慢姿态的气愤; 而在隐性叙事中却表达了对达西所代表的上层贵族阶级的向往。

这股隐性潜流合理解释了伊丽莎白由起初的气愤到因烦恼而哭泣的情绪变化。事实上, 伊丽莎白对嫁给贵族阶级的向往这一点, 在她对费茨威廉上校的态度上也有所体现。费茨威廉上校为人亲切, 与伊丽莎白聊得十分投缘, 这让伊丽莎白忍不住将先前喜欢的维克姆拿出来与费茨威廉上校相比较, 并得出了费茨威廉上校更胜一筹的结论。在得知上校对自己并没有想法后, 伊丽莎白内心仍抱有期待:

一想起达西就要离开肯特, 便不免记起了他的表兄弟也要跟着他一起走; 可是费茨威廉已经表明他自己决没有什么意图, 因此, 他虽然挺叫人喜欢, 她却不至于为了他而不快活。她正在转着这种念头, 突然听到门铃响, 她以为是费茨威廉来了, 心头不由得跳动起来。[8]216

然而在读过达西那封澄清信后, “她心目中再也没有费茨威廉了, 她想到的只有那封信”[8]237。此时她的目标又重新回到了地位更胜一筹, 且对自己明确表达过爱意的达西身上了。

在小说情节叙事中, 达西这封澄清信可以说是整个情节的一个转折点, 在我们所讨论的隐性进程中, 此转折也依然存在。如果在表层情节中伊丽莎白将她嫁入上层社会的向往寄托于达西愿意消除对下层阶级的鄙夷中, 那么在读完这封信之后, 在隐形进程中, 伊丽莎白已逐渐对上层阶级产生了认同感, 并开始尝试融入其中。文中第36章中有这样一处描述:

于是她又把他的信读了一遍。第二遍读起来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她既然在一件事情上不得不信任他, 在另一件事上又怎能不信任呢?他说他完全没想到她姐姐对宾利先生有意思, 于是她不禁想起了从前夏洛特一贯的看法。她也不能否认他把吉英形容得很恰当。她觉得吉英虽然爱心炽烈, 可是表面上却不露形迹, 她平常那种安然自得的神气, 实在叫人看不出她的多愁善感。[8]236

此处, 伊丽莎白第一次读信与第二次读信的心态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次读完达西对宾利和简事件的解释后, 伊丽莎白认为达西的解释并不充分, 因为此时的伊丽莎白仍从自身阶级视角出发, 并将思考的重点放在达西对下层阶级的态度与接受的程度上。而第二次读信的效果则大不相同, 伊丽莎白已经理解了达西的阶级姿态, 尝试从上层阶级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事件。

当她读到他提起她家里人的那一段时, 其中措辞固然伤人感情, 然而那一番责难却也入情入理, 于是她越发觉得惭愧。那真是一针见血的指责, 使她否认不得。[8]237

而在维克姆事件上, 伊丽莎白看到了一个低阶级的人卑鄙的一面, 因此,当她再次思考简与宾利事件时, 将此思维顺势代入其中, 认可了达西所代表的上层贵族阶级的立场, 并选择以上层阶级的视域评价此事, 把简失恋的原因归咎于下层阶级亲友的行为失检。因此, 中部叙事中的隐性潜流再次得以彰显。

三、小说结尾的隐性进程

随着情节发展进入尾声, 隐性进程中伊丽莎白对于贵族阶级的认同也愈发明显和强烈。在伊丽莎白与达西克服重重障碍订婚之后, 伊丽莎白便完全以上层阶级的姿态来看待周围的事物。

伊丽莎白为了不让达西受到这些人的纠缠, 便竭力使他跟她自己谈话, 跟她家里那些不会使他受罪的人谈话。虽然这一番应酬大大减少了恋爱的乐趣, 可是却促进了她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她一心盼望赶快离开这些讨厌的人物, 到彭伯里去, 和他一家人在一起, 舒舒服服过一辈子风雅有趣的生活。[8]430

而在文章的末尾, 表层叙事中, 凯瑟琳夫人虽然地位高贵, 但她的专横跋扈和傲慢无礼却在试图拆散伊莉莎白和达西的姻缘中暴露无遗。而在隐性叙事中, 面对这样一位高傲无礼的贵族, 作者却让伊丽莎白深明大义, 劝丈夫达西与凯瑟琳夫人和好, 结果也是皆大欢喜。这在表明伊丽莎白理智明理的同时, 奥斯丁也试图将伊丽莎白刻画成一个完美的彭伯里的女主人形象, 以此结束全文。从小说的隐性叙事进程来说, 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出伊丽莎白已经达成了内心所求, 完全融入了上层阶级社会。

四、隐性进程中的阶级观

19世纪的英国, 虽然资本主义在北方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封建势力仍然十分强大, 等级观念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在南方的乡村社会, 在传统的等级制度里, 政治权力仍集中在贵族阶级、地主阶级手中, 等级分明。班纳特家属于乡绅中产阶级, 虽然他们可以和上层社会的宾利、达西一家交往, 但和他们在一起时, 显然低人一等, 受人鄙夷。上层贵族阶级潜意识中看不起中下层乡绅阶级、律师及商人,而中产阶级又瞧不起社会地位阶层比他们更为低下的人。书中的达西、凯瑟琳夫人等人, 出身为上层贵族阶级, 由于社会地位与财富的优势, 内心深处有着天然的优越感, 而这种心理优势使他们对地位等级低的人们展现出一种嘲讽式的傲慢和鄙夷。相反, 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则想方设法攀附上层阶级的人, 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如果说上层阶级与生俱来的地位和财富导致了他们的高高在上, 那么下层阶级对上层阶级的向往和吹捧在事实上也滋养了阶级结构的分野。例如, 家财有限的班纳特太太总是想方设法地希望自己的女儿们能够寻到属于上层阶级的富有女婿。再如柯林斯先生, 他在凯瑟琳夫人面前总是一副卑躬屈膝的样子, 在他眼中, 唯有对这位高贵的夫人毕恭毕敬、言听计从, 才能回报富人对他的恩宠和青睐。作为小说的女主角, 伊丽莎白对柯林斯先生阿谀奉承的嘴脸嗤之以鼻, 拒绝了他小丑般的追求, 并在面对凯瑟琳夫人的质问时不卑不亢, 没有让凯瑟琳夫人占到上风。因此有评论家认为, 奥斯丁借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言语和行动, 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同时讽刺了下层阶级趋炎附势的阶级意识。伊丽莎白与达西最终的结合, 也说明了阶级差距这道鸿沟是可以被跨越的, 不同阶级间平等地结合是可以实现的。

如果我们仅看到小说的表层叙事情节, 确实会赞同以上观点。但考察小说的隐性叙事进程中伊丽莎白对上层阶级的不断认同与追求, 就会发现:女主人公在表达对上层阶级傲慢的不满时, 是站在一个低等级的地位上, 渴望能得到贵族阶级的平等对待; 而在自己中下层阶级的亲友在上层阶级面前“洋相百出”时, 她更是迎合了上层阶级的审美视域, 从上层贵族阶级的视角出发对亲友的行为进行评论。并且随着隐性进程的发展, 伊丽莎白放弃了让达西消除阶级偏见、从内心认同自己乡绅阶级身份的想法, 转而改变了自己的思想, 把自己置身于上层阶级的视域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此,这种表面上跨阶级的结合, 实际上是建立在上层贵族阶级思想的统一之上的。我们最终看到的, 是一个中下层乡绅阶级的女子成功融入了上层社会。

五、结语

申丹教授在对隐性叙事的研究中提到, 隐性进程之于显性进程往往呈现一种补充或颠覆的关系。[7]48笔者认为《傲慢与偏见》中的隐性进程是属于颠覆型。作品表层围绕对上层阶级傲慢的讽刺和对没有阶级偏见的爱情的向往展开, 而暗地里, 却将女主人公对上层阶级的追求与向往隐化为一股深层暗流。在现有评论家们对《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所表达的阶级观的探索中, 大多是以单一的叙事情节为基础进行阐释, 虽然也发现了奥斯丁阶级观表达中存在的矛盾性, 但大多是通过情节中零星分散的对不同阶级人物的刻画来分析的。这就需要我们将目光投向情节以外的地方, 探索解读作者是否留下了隐性叙事动力这一潜流。通过对这股叙事潜流的关注和挖掘, 我们看到了更加立体动态的小说人物建构, 也从新的视角重新阐释并评估了奥斯丁本人阶级观的两面性和动态发展——作者内心深处对传统的阶级分野讽刺和憎恶的同时, 还有不自知的顺从和遵循, 甚至羡慕和向往。

参考文献
[1]
运海红.试述《傲慢与偏见》叙事艺术的独特性[D].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06.
[2]
黄姣雯. 例谈奥斯丁小说中男性的地位[J]. 文学教育, 2014(7): 26-27.
[3]
龚频. 保守与进步——从阶级观的研究看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J]. 名作欣赏, 2012(9): 82-83.
[4]
郑红艳. 《傲慢与偏见》的叙事策略[J]. 文教资料, 2006(12): 43-44.
[5]
肖慧. 象牙上的精雕——《傲慢与偏见》叙事视角功能分析[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64-68.
[6]
申丹. 叙事动力被忽略的另一面——以《苍蝇》中的"隐性进程"为例[J]. 外国文学评论, 2012(2): 119-137.
[7]
申丹. 何为叙事的"隐性进程"?如何发现这股叙事暗流?[J]. 外国文学研究, 2013(5).
[8]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 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